發布時間:2025-02-21 17:48:01    次瀏覽
毛筆手寫錄取通知書。 手寫錄取通知書值得效仿琴棋書畫,向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,或端莊或揮灑的毛筆字,被中國人賦予了很多意義,反映著高潔的品格和剛直不阿的個性,所以有“字如其人”的說法。作為汲取知識、傳承文化的最高殿堂,大學就應當如此,給人高雅圣潔之感,讓學子們時時領悟到傳承傳統的重要,以具有將之發揚光大的覺悟。而今,隨著新書寫技術的普及,書法似乎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,但是,對于這樣一項國粹,應該脫離是否實用的考慮,而更應該歸于藝術的范疇。況且,在筆者看來,像書法藝術,雖然時有“落伍、不實用”的爭議聲音,但實際上,還是在于我們的推廣力度不夠,就如同京劇,雖然屢屢聽到批評的聲音,但是,每每有京劇藝術介紹、京劇專場等活動,往往有許多初次接觸京劇者,恍然于京劇的魅力十足。飄著墨香的書法藝術也是同理,伴隨著朗朗讀書聲,飄灑墨香的用筆,稚氣的臉……這畫面是所有中國人對文化啟蒙的定格,一個民族的傳承,絕不該輕易丟棄,從這個意義上說,陜西師大的做法,值得更多學校的效仿?!笆謱戜浫⊥ㄖ獣痹忈尨髮W精神內涵大學不僅承擔著教學、科研以及服務的功能,“文化”也是我國所賦予大學的功能與使命之一。而書法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,在當今普遍電腦打字的時代首當其沖。經過數千年的繼承與發展,書法已經超越了它的工具功能,成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表征。因此,手寫通知書里浸染的不只是墨香,更是一種“人文香”。一方面,這種“人文香”可以塑造學生的文化審美和品位,讓學生能夠與傳統文化有直觀的接觸,并以擁有這種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手寫通知書為自豪。另一方面,七八十歲的書法家與老教授身體力行,親手為新生寫下通知書上的一字一句,這是極具感染力的一課,也是對“傳承”一詞的生動演繹。站在時代的前沿,大學同樣承擔著“引領社會”的職責。大學應當成為社會的精神文化家園,在時代中堅守本真,成為一股滌蕩社會的清流。在社會多元化的今天,社會文化逐漸呈現出一種淺薄化和娛樂化。而大學面對這種趨勢不能隨之功利化和浮躁化,而是應有所堅守,對社會有所倡導和引領?!袄辖淌诿P手寫通知書”之所以能引起社會的共鳴,正是因為其喚醒了社會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,凝聚了社會傳承傳統文化的共識。因此,“毛筆手寫通知書”帶來的意義和效應不僅僅局限于校園和學生當中,對于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引領價值也可見一斑?!笆謱懲ㄖ獣钡默F實意義 是形式更是儀式毫無疑問,手寫通知書是一種形式。但形式未必就是形式主義。任何事物都要存在于形式之中,形式是意義產生的外在載體和具體形象。就像結婚要有婚禮一樣。盡管,裸婚是可以接受的,盡管,結婚是兩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;但是,誰又能否認莊重的婚禮會讓人更加珍惜婚姻,看清婚姻的意義?當然,形式的內里是敬畏還是輕浮,直接決定著形式的性質是形式主義還是儀式。如果,人們只是把形式當成是一種必須走的過場,根本沒有任何敬畏和熱誠投入其中,那么所謂的形式就是形式主義;而如果,人們把形式當成是一種精神的表達和交流,那么形式的結果就是儀式——可以讓人感到崇高和感動的儀式。當一種形式堅持了10年,當參與者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而且樂此不疲時,我們很難說這是一種形式主義;當學生把手寫通知書看成是珍藏的禮物,并感知手寫背后的溫度與溫情時,我們更應該把這種形式當成是一種儀式。在一個快餐化、碎片化的時代,我們不缺少形式,缺少的是把形式變成儀式的耐心、敬畏、忠誠、韌性。所以,在看到陜西師范大學的手寫通知書時,我們有必要去追問,怎樣才能祛除形式主義,把看上去瑣碎和庸俗的日子過得更有儀式感,更有意義。是文化傳承缺乏屬于自己的文化傳統,固然與高校的公立屬性、管理約束較多有關系,但也反映出管理者思維的僵化與滯后,反映出高校底蘊不足的尷尬與個性探索的缺失。更有甚者,只是把校園文化建設視為應付上級檢查、評比的工具,一旦獲得諸如“文化建設先進單位”之類稱號后就棄之如敝屣。如今,還有多少高校像陜西師大一樣,有真正原創的文化與能長期堅持的傳統,并讓自己擁有足夠的辨識度?現在要區分不同高校,恐怕也只能靠校內景色的不同了。這種功利化、淺層次的高校文化建設,忽視學生需求,脫離學校實際,只是徒具形式,不可能真正實現高校文化應有的教育價值?!笆謱懲ㄖ獣钡淖呒t,并不代表明年每個高校都要找一批老教授來毛筆書寫通知書。其最大的啟示在于,高校文化傳統應立足于自身的辦學理念,滲透于對學生的尊重與感情中,并通過長期堅持積淀出文化之魂。只有每所學校都能像陜西師大一樣不功利、不盲從,著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傳統,我們的高等教育才不會千篇一律。